道德经 致虚极章第十六
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,守静笃。 致虚不极,则有未亡也。守静不笃,则动未亡也。丘山虽去,而微尘未尽,未为极与笃 … 阅读更多
经名:道德真经注。又名:《老子新解》、《道德经义》或《道德经解》。北宋古文大家苏辙于宋元符庚辰年(1100)注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作《道德经义》,《四库全书》作《道德经解》,均二卷,《道藏》本四卷。此书主三教同源之说。苏辙,字子冉,苏东坡弟,古文八大家之一,别署颖濵,由儒入道者,然其注乃援佛解道。苏辙为作题跋曰:“使汉初有此书,则孔子老子为一;使晋末间有此书,则佛老不为二。”三教同源处,则在“致中极和”。故注文引儒典《中庸》及佛教之佛性说以释《老子》。卷后苏辙《自题》谓:“六祖有言:不思善,不思恶”。所谓“不思善,不思恶,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。盖中者,佛性之异名,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。致中极,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,此非佛法何以当之?”他认为人的感觉(视、听、味、臭、触觉等)只是一种现象,现象之后有根本的共同的东西,而这东西是不可知的。可称之为“性”。人本来只有性,由于与外界接触,性才分化为各种感觉。所以重要的是从日常熟知的感觉去反推求得性。《老子》所说,也是要求人从有至无,以求得道的真谛。苏辙认为,这与佛教的《楞严经》的圭旨一样,无非是破日常的谬见,以明自己的本性。
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,守静笃。 致虚不极,则有未亡也。守静不笃,则动未亡也。丘山虽去,而微尘未尽,未为极与笃 … 阅读更多
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,下知有之; 以道在宥天下,而未尝治之,民不知其所以然,故亦知有之而已。 其次,亲之誉之; … 阅读更多
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,有仁义; 大道之隆也,仁义行於其中,而民不知。道既废,而后仁义见矣。 智慧出,有大伪; … 阅读更多
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,使圣智为天下,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?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 … 阅读更多
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。 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不知性命之正,而以学求益,增其所未闻,积之不已,而无以一之, … 阅读更多
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 道无形也,及其运而为德,则有容矣,故德者道之见也。自是推之,则众有之 … 阅读更多
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, 圣人动必循理,理之所在,或直或曲,要於通而已。通故与物不迕,不迕故全也。 枉则直, … 阅读更多
希实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。 言出於自然,则简而中;非其自然而强言之,则烦而俳信矣。故曰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 … 阅读更多
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,跨者不行。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 … 阅读更多
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 夫道,非清非浊,非高非下,非去非来,非善非恶,混然而成体,其於人为性 … 阅读更多
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 凡物轻不能载重,小不能镇大,不行者使行,不动者制动,故轻以重为根,躁 … 阅读更多
善行无辙迹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, 乘理而行,故无迹。 善言无瑕谪, 时然后言,故言满天下无口过。 善计不用筹 … 阅读更多
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於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 … 阅读更多
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 圣人之有天下,非取之也,万物归之,不得已而受之。其治天 … 阅读更多
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还。 圣人用兵,皆出不得已。非不得已而欲以强胜天下,虽或 … 阅读更多